中新网上海10月25日电 (记者 陈静)“近年来崛起的数字媒介在城市沟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25日指出,“城市形象”塑造不再主要依赖大众媒体作品的集体观赏,而是通过智能与数字技术,在民众与城市的日常交互中展现、汇聚,这才是智能时代城市的“灵韵”。
海内外知名学者齐聚复旦大学,共创亚太城市研究联盟。(复旦大学供图)
记者25日获悉,“上海论坛2023”高端圆桌暨亚太可沟通城市研究联盟首届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亚太地区可沟通城市研究联盟”旨在汇聚亚太城市传播研究的学者,打造基于亚太城市地方经验的研究与对话平台。
据了解,当下,数字媒介技术拉近了亚太地区各个城市的距离,并深刻改变亚太区域城市的沟通关系。为此,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联合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韩国延世大学城市社会空间信息研究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发起倡议成立“亚太可沟通城市研究联盟”。

在论坛上,孙玮教授表示,当前全球化、城市化、数字化三股浪潮交织是世界发展的巨大动能。全球迈入城市社会,异质交流、包容多元、激发活力、创造梦想的城市成为各个学科的研究热点。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城市传播聚焦媒介连接、沟通的革命性力量,重点探讨数字技术对于城市文明的重大影响。
澳大利亚国家荣誉院士、墨尔本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斯科特·麦夸尔(Scott McQuire)认为,当下的城市具有不同以往的流动性,互联网络与多样化的可移动设备重塑了城市生活。数字城市传播,不仅是跨城市的,也是跨国的,在新的数字语境之下生发出的新经验,必然会带来新的实践与研究范式。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余燕珊(Audrey Yue)教授指出,智慧城市的高度数字化发展为城市带来了效率、优化,但也在社交关系、健康消费、就业参与等方面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城市空间之意义不能被简单理解为外在于人的符号集合,城市形象存在于记忆、经验和沟通实践之中,深受媒介及其沟通机制的牵引,不同媒介所带来的不同理解框架,会形塑出完全不同的城市形象。”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数字沟通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指出,从竹枝词中的“望台忽报轮船到,遥见青天十里烟”的贸易之都,到李欧梵笔下光怪陆离的摩登享乐之城,再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数字智慧城市,上海的形象不断地随着媒介之不同而转换着。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陆晔教授直言:“数字城市叙事超越了过往宏观、概括式的城市生活描写,而是以可视化、滚动故事、城市项目、另类表达的方式汇聚起无数渺小的个体,从而深入地展现出城市的情感和细节。”

黄旦教授指出,城市形象并非一个整体,而是多个复杂交织的形象。“数字技术对城市形象的创造有独特影响,未来城市形象的模样还是未知数,需要我们持续推动对城市、对传播的理解,期待下届可沟通城市论坛相聚,在不同的城市探索不同城市形象的变化。”他说。
在此次论坛上,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还对十余年来基于城市传播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了展示。(完)
中新社香港10月25日电 (记者 刘大炜)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25日在特区立法会宣读其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这份以“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添幸福”为主题的施政报告,全面阐述李家超在新一年的施政理念、愿景和措施。

在这份施政报告中,李家超表示“深感任重道远”,亦要“追时间、追成果”。他说,特区政府的施政理念是贯彻“一国两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施政方向是要强化优势,把握好机遇,补短板、化风险。当前,香港外围环境仍充满挑战,亦有很多机遇和优势。“我会带领香港把握好和发挥好这些机遇和优势,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天宣读的施政报告涵盖提高治理水平、增强发展动能、排解民生忧难等篇章,既延续并巩固了去年首份施政报告政策,也提出了许多优化的新措施。
拼经济谋发展。李家超表示,去年推出的招商引资引才措施有不错的成绩。面对环球竞争,必须继续强化自身的竞争力。要继续“抢企业、抢人才”。其中,要在年内公布细节落实“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除房地产外,在香港投资于股票、基金、债券等资产3000万港元或以上的合资格投资者,可以通过计划申请来港。相关措施还包括成立“人才服务办公室”、扩大“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大学名单至184所、放宽签证政策等。在此基础上,施政报告还提出“留人才”,推出“职专毕业生留港计划”,纾缓技术行业的人手短缺压力。
惠民生添幸福。李家超指出土地房屋是“重中之重”。去年施政报告针对公营房屋供应提量、提速、提效、提质的措施已取得一定进展。其中,轮候公屋时间成功“封顶”,由高峰约6年回落至5.3年,正逐步向2026至2027年度降至4.5年的目标迈进;明年上半年也将有超过2000个单位提早5至8个月落成,让公屋申请者可提早上楼。在此基础上,特区政府会继续优化公营房屋系统建设。

就累积多年的“劏房”问题,李家超宣布成立“解决劏房问题”工作组,为“劏房”居住环境设定最低标准,针对不合最低标准的“劏房”提出取缔方法,防止不合最低标准的“劏房”再增加,同时提出有序解决方案。
随着香港未来房屋供应量将持续增加,施政报告提出放宽需求管理措施。其中,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的税率由15%降至7.5%,外来人才的置业印花税也将实施“先免后征”。
为鼓励生育、解决香港多年来的低生育率问题,施政报告提出,向每名即日起在香港出生而其父或母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新生婴儿发放一笔过2万港元现金奖励。此外,新生婴儿家庭也将获得资助出售单位优先安排、公屋优先安排等政策支持。
施政报告还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八大中心”建设、“北部都会区”建设、新能源交通产业发展、改善安老服务等提出多项政策措施。
李家超表示, 特区政府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特区政府正全力研究有效立法方案,落实特区政府应实践的宪制责任,2024年内完成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
李家超宣读施政报告用时约3小时20分钟,当天他佩戴了与施政报告封面颜色相配、象征希望与和谐稳定的绿色领带。他说,香港从小渔村发展到国际大都会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造就香港成功的,是我们的互相扶持、互信共勉、互相团结。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包容共济,我们一定可以共同建立一个更美好的香港。”(完) 【编辑:曹淼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