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北京10月25日电 (记者 王恩博)备受关注的中国国家数据局25日上午揭牌。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
此间专家认为,这一新机构将为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提供有力支撑,建立数据基础制度或为其成立后首要任务。
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亦被视作国家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中国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全球占比达10.5%,位居世界第二。

富集的数据资源无疑是一笔财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指出,数据具有乘数效应,能够创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升配置效率和激励效率。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是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

但让如此乘数效应得到充分释放,并不简单。比如海量数据资源如何用好、怎么盘活,就需要仔细考量。

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教授张向宏直言,目前中国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的开发程度还较低,利用水平也不高,普遍存在开发动力不足,利用活力不够问题,导致大量数据沉淀在政府机构、国有企业和平台企业内,无法发挥其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指出,工业经济转向数字经济的过程中“不愿、不敢、不会”等问题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整体数据意识和数字技能欠缺,看不到数据价值或者不具备数据价值变现能力,难以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难以实现数字认知和能力的跃迁。

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激活数据生产力,新组建的国家数据局被寄予厚望。

张立分析称,国家数据局的成立,将从国家层面统一领导和协调数据资源管理,以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和重点领域典型数据应用为切入点,加强数据合规监管,督促各方提升数据意识和数据管理服务能力,打造数据产业生态体系,促进数据要素市场繁荣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数据与土地、资本、劳力等传统生产要素不同,其开发与治理有很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数据的可复制性、使用无损性等导致数据产权界定和安全管理边界难以界定。组建国家数据局,将有力促进数据要素技术创新、开发利用和有效治理,以数据强国支撑数字中国的建设。
正式“露面”后,国家数据局各项具体工作料将逐渐明晰。新机构接下来要做什么?

张立表示,数字经济时代面临数据确权、数据流通、数据安全等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源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不合理,是典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匹配问题。
在他看来,当前背景下,国家数据局成立的首要任务即建立数据基础制度,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的规则体系,找到数据合规可信与数据价值实现之间的平衡点,有效破解激活数据新要素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从国家层面统筹协调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规划和建设,推动数字经济规范高效发展。
“数据要素制度是数字经济‘中国方案’的基础。”张向宏提到,目前中国政府部门、平台企业和中介机构等各种单位拥有海量数据资源,但由于存在权属不清、激励不足、约束刚性等问题,数据加工生产和交易流通中存在两方面突出问题:一是不愿和不敢把数据拿出来的数据主体机构大量存在;二是随意和无序使用现象普遍。
张向宏认为,因此,中国将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安全治理等方面,建立数据要素制度体系,为数据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完) 【编辑:刘阳禾】
中新网合肥10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 吴兰)第二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核能聚变·点亮未来”论坛近日在安徽合肥顺利举办。论坛展示出聚变核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分享聚变核能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旨在增强公众对中国核聚变事业的认识,促进聚变核能领域学术交流、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与国际合作,助力加快聚变核能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这一研讨“核能聚变”如何“点亮未来”的专项论坛由中国核学会承办,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安徽省核学会协办。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张红文,科学技术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副主任杨雪梅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建桥主持论坛并致辞。

张红文指出,核聚变能研究工作为人类在选择未来能源方面开辟了一条光明的道路,当前正处于由科学研究到工程实践、商业应用的临界点,日益成为国际科技竞争合作焦点。必须从科研、工程两端发力,探索“以任务需求为牵引的科研”和“以商业应用为目标的工程”,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验证,强化项目管理,尽快实现聚变能演示发电。

杨雪梅表示,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十余年来,中国核聚变能研发取得长足进步,实现了在国际聚变领域由“跟跑”至部分技术方向“领跑”的高质量发展,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未来,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将继续履行国际承诺,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加强国际聚变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的参与组织,鼓励并选派更多人员积极“走出去”,进一步加强核聚变能研发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ITER装置开展科学实验,加快做好国内谋划与布局,积极搭建国内合作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中国核聚变研发人才队伍和工程技术力量的协同创新力度。
刘建桥说,中国核能发展坚持“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战略,经过不懈努力,取得重大成就。希望借助本次论坛,面向聚变科技前沿,推动交流与合作,紧紧抓住新形势下的新机遇,寻求创新发展力量,共同打造聚变技术发展新引擎,推动中国由聚变大国向聚变强国的转变,为聚变点亮未来做出新贡献。
第二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核能聚变·点亮未来”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作《对能源之源的讨论》主题报告。中国核学会 供图
“核能聚变·点亮未来”论坛还邀请10位聚变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和国际组织代表作专题报告,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对能源之源的讨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托起明天的太阳》,ITER副总干事罗德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最新进展》,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会理事长、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刘永《磁约束核聚变能研发的进展、挑战与展望》,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所长钟武律《中国环流装置简介及实验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徐国盛《EAST超导托卡马克物理实验研究进展》,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永华《J-TEXT托卡马克物理实验进展》,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党委书记王正汹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磁约束聚变理论与模拟研究进展》,西南交通大学聚变科学研究所所长许宇鸿首席教授《中国首台准环对称仿星器(CFQS)研究进展》,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蓝可《走向高增益聚变新时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