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春10月25日电 (记者 郭佳)吉林大学25日发布一款人工智能与青铜器研究相结合的产品——“吉金识辨·青铜器智能断代与辨类”程序,可以自动判断青铜器的时代和类别,目前已经开放了青铜鼎和青铜簋两类器物。
当天,吉林大学“古文字古文物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吉金识辨·青铜器智能断代与辨类”程序是该实验室的优秀成果之一。

“吉金识辨·青铜器智能断代与辨类”程序发布会现场。郭佳 摄
吉林大学考古学科拥有50多年的历史,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考古人才和古文字人才,是中国首个以专业形式招收古文字本科生的高校。

该实验室成员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共同组成,主要围绕古文字、古文物、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展开交叉研究。
“吉金识辨·青铜器智能断代与辨类”程序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李春桃与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杨溪合作完成。据悉,用户在该程序上传青铜器图片后,系统会自动判断出其类别、时代,并推荐五件相似器物作为参考,每一件都会列出器物名称、著录出处、出土墓葬、时代及现藏地等相关信息。同时,用户还可按器类或时代浏览青铜器数据库中的青铜器,随时随地进行检索或学习。
“吉金识辨·青铜器智能断代与辨类”程序截图。(资料图)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供图
李春桃介绍,以往青铜器断代工作只能由专家依据经验才能完成,而通过该程序,普通用户也能很好地认识并了解青铜器,同时还可以使专业研究更为便捷高效,并在教学工作中起到参考、辅助作用。
该程序收录的青铜器中数量最多是“鼎”和“簋”,这两部分已经开放使用。杨溪介绍,该程序收录了近万件青铜器图片数据,目前数据量仍在不断增加,而且程序本身也具备学习能力,通过用户反馈能进一步提高识别的精准度。
“古文字是铸造或刻写在文物上的,研究古文字自然要重视古文物,我们研究甲骨文自然要了解龟甲和兽骨的形制,研究金文也要熟悉青铜器的知识。”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吴振武表示,古文字学在人文学科中最接近自然科学,十分符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工作原理,此次发布的新程序将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到青铜器研究当中,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完)
中新社比什凯克10月25日电 (记者 黄钰钦)当地时间10月25日上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比什凯克同吉尔吉斯斯坦总理扎帕罗夫会谈。

李强表示,近年来,中吉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同扎帕罗夫总统举行会晤,为中吉关系发展擘画了新蓝图,为双方推进合作明确了新任务。中方愿同吉方一道,将两国元首重要共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双方各领域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持续增进两国人民福祉。
李强指出,中方愿同吉方持续增进政治互信,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寻找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相互成就、共同发展。双方要落实好《中吉中长期经贸合作规划》,推动贸易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加快推进中吉乌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和口岸合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拓展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智慧农业、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合作,培育发展新动能。深化医疗、教育、文旅等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中方愿同吉方加强多边协调配合,落实好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弘扬“上海精神”,为地区稳定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和正能量,为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作出贡献。

扎帕罗夫表示,今年是吉中关系的丰收年。扎帕罗夫总统对中国进行成功的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宣布将吉中关系提升至新时代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关系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吉方在台湾、涉疆、涉藏、涉港等涉及中方核心利益问题上坚定支持中方,愿同中方共同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加强互联互通,推进中吉乌铁路建设,进一步扩大经贸、旅游、教育、文化等领域合作。吉方支持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等重大倡议,愿同中方共同打击“三股势力”和跨国有组织犯罪,深化中国—中亚合作,携手促进地区繁荣稳定。
会谈后,两国总理共同见证签署毗邻地区合作、数字经济、地方友好、基础设施等多项双边合作文件,并共同为比什凯克中国文化中心揭牌。
当日上午,李强向乌尔昆纪念碑敬献花圈。
吴政隆参加上述活动。(完) 【编辑:陈海峰】